PTT創辦人杜奕瑾警告社群平台事實查核機制若在中國訓練就變成中國式言論審查

發佈時間 2021/12/15 10:31:53
最後更新 2021/12/15 10:31:54

【沃草】記者朱乃瑩報導

在臉書上發哪些關鍵字,最有可能被「祖」?PTT(批踢踢)、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指出,社群平臺創造了精準行銷、認知操作的空間,「變成認知作戰的工具」,臺灣就處在全球訊息戰的第一線。杜奕瑾也警告,國際上因假消息泛濫,要求社群平臺進行事實查核,卻等於賦予平臺管控言論的權限。他指出,基於人工智慧(AI)的事實查核機制,會受AI開發者或資料樣本的偏見影響,「如果(查核的)演算法是在中國訓練,當然是用中國的思維跟文化去做言論審查」。根據AI實驗室分析,與臺灣、中國、香港、印度有關的發文最可能被臉書屏蔽。

PTT(批踢踢)、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攝影/朱乃瑩。

PTT(批踢踢)、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攝影/朱乃瑩。

「臺灣青年數位文化創新協會」與資策會、中華電信、中研院資訊科技創新研究中心等單位昨(14)日舉辦「國家安全與網路資訊安全論壇」,邀請「台灣AI實驗室」(Taiwan AI Labs)創辦人杜奕瑾發表「認知安全與國家安全」專題演講。杜奕瑾為知名軟體工程師、「批踢踢」創站站長,現為中華電信獨立董事、文策院董事。

杜奕瑾說,以前講「電腦安全」都會想到病毒攻擊、黑客攻擊,但現在已經上升到精神層面,也就是認知作戰、訊息戰,更牽涉國家安全。

「臺灣就是訊息戰第一線!」杜奕瑾指出,臺灣是全世界公認受外力影響,假消息最嚴重的地方,近來許多國際組織都來臺灣取經。由於各種言論都能自由進出臺灣,造成臺灣雖然在無國界記者組織等媒體評比中,新聞自由度高居亞洲前列,但媒體信任度卻排在全世界倒數。

杜奕瑾說,社群媒體是認知作戰的絕佳平臺。2020年拍攝的紀錄片“The Social Dilemma”(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揭露了社交媒體平臺為了提高使用者黏著度以追求最大獲利,會幫忙散播仇恨言論,造成同溫層效應、社會極化,也創造認知操作的空間;另一部紀錄片“The Great Hack”(個資風暴:劍橋分析事件)則提到,社群媒體作為絕佳的精準行銷工具,足以改變人的認知,若為政治服務,就成為認知作戰的工具。

「事實查核很危險」,對假訊息的反制可能造成另一種困境。杜奕瑾表示,要求社交媒體進行事實查核的結果,就是賦予其言論審查的權力。他舉例,中國醫師李文亮在Covid-19疫情之初發表相關檢測報告,當時被當成假消息,也被臉書、推特下架,結果卻是全世界都應該及早注意的資訊。

有沒有比較正面的做法?杜奕瑾舉例,臺灣的PTT就不是由站長決定下架某一言論,而是使用者選出版主,版主再依照版規決定要不要下架。在這種相對開放的平台上,因為是由下而上治理,言論較能被保留和討論。同時,PTT的開放架構,也讓研究人員能輕易找出認知操作的痕跡。

杜奕瑾說明,考量到事實查核的尺度不同,可能會造成言論風向改變,因此臺灣AI實驗室並不去判斷事實真偽,而是披露訊息的來源、傳遞、表達方式,以及對特定訊息的立場。

AI分析全球假消息地景:由中文到英文、由臺灣到世界

杜奕瑾說明,透過NLP(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可以完整分析大量新聞輿論及網路資訊,這也是AI實驗室的強項。他舉例,AI實驗室在去年疫情爆發期間,大量分析中國微博、微信上的文章,發現少數特定帳號「發號施令」之後,其他外圍帳號就會跟著發動攻擊,在短時間內將消息傳播出去,表現出很強的協同性。

杜奕瑾指出,假消息會先在臺灣醞釀、傳播,之後在歐美國家複製;在語言上,則是先以中文傳播並造成事實之後,再用英文跟進擴散。去(2020)年在世界各地發生的「衛生紙之亂」,臺灣是第一站,然後是日本、澳洲、美國等地。杜奕瑾回憶,去年3月美國出現第一例死亡案例時,他正好在美國,有機會觀察到中文和英文假消息傳播不對稱:當地是先傳出「超市物資被搶購一空」的中文資訊,造成華人搶購,華人搶購的事實發生之後,英文媒體再跟進報導。

PTT(批踢踢)、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攝影/朱乃瑩。

PTT(批踢踢)、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杜奕瑾。攝影/朱乃瑩。

而這種先讓假消息影響形成某種事實,再自我佐證的手法,也見諸於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賽指控的「臺灣網軍」事件。杜奕瑾說明,譚德賽在去(2020)年4月指控「臺灣網軍已攻擊他3個月」,同時一張罵譚德賽是「黑鬼」、「黑色蟑螂」的PTT截圖被廣為流傳,也有許多自稱是臺灣人的帳號發起向譚德賽道歉。但追溯這張截圖的來源,其實是譚德賽此前說臺灣網軍攻擊他的文章被轉載到PTT,引發鄉民圍攻。杜奕瑾強調,3個月前臺灣因為尚無疫情,其實沒什麼人關注譚德賽。

杜奕瑾指出,譚德賽指控「臺灣網軍」事件發酵時,推特上的發文大致可以分為兩群:一派自稱「臺灣網軍」,以標籤「#ThisAttackComesFromTaiwan」轉貼各種臺灣美食;另一派則不斷截圖PTT上的仇恨言論,或代表臺灣人向譚德賽道歉。AI實驗室對兩者進行協同性分析,發現貼美食照的使用者之間多元而分散,協同性低;截圖或道歉「PTT仇恨言論」的內容則相當一致,有如「罐頭文章」。進一步分析發現,這些帳號追蹤最多的推特前三名,分別是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華春瑩,以及美國總統川普。杜奕瑾反問,「這會是臺灣人嗎?」

臉書真的有中國式審查?杜奕瑾憂:網路平台事實查核變言論審查

杜奕瑾關注的另一個議題是,由誰進行社群媒體平臺上的言論審查?以什麼標準審查?他指出,許多社交媒體仰賴人工智慧進行言論審查,但人工智慧有可能會傳遞開發人員或資料樣本的偏見。因為中國是中文人口最多的國家,目前中文的人工智慧,就有很大的可能偏向中國標準、中國立場。社群平臺也會將人工審查工作外包到低收入國家,「臺灣臉書的言論審查就不是在臺灣進行。」

杜奕瑾回憶,自己過去分享臺灣防疫成就、中國資安問題等主題的文章,都被臉書下架;AI實驗室在「國慶日」放臉書廣告,竟然也被下架。他們於是發起「葉黃素計畫」,邀請臉書使用者記錄被平臺刪除的貼文。AI實驗室分析這些文章發現,「臺灣」、「中國」、「香港」、「印度」可能是被下架的關鍵字,而其中真正與仇恨、不當言論有關的僅不到2%,剩下98%的言論都應該可受社會公評。

「如果AI是在對岸訓練,當然是用對岸的思維跟文化去做言論審查!」杜奕瑾強調,國際間已開始關切社群平臺的透明度,也就是演算法內容、訓練AI的資料來源,以及社群平臺的言論審查規範。而後疫情時代,人際連結會更依賴社群平臺,應更重視這種資訊平臺的人工智慧演算法,以及平臺使用權的管控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