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名鮭魚可以族名用羅馬字不行原住民族團體對內政部提訴願

發佈時間 2021/5/12 10:32:22
最後更新 2021/5/12 10:32:23

【沃草記者廖昱涵報導】對比先前因免費壽司引起的「鮭魚之亂」改名風波,原住民長期爭取單列羅馬字族名卻一直受到忽視。「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今(12)日向內政部提交訴願書,要求身分證要能更單列羅馬字族名,不需再強加上不合適、發音不正確的漢字。行動小組成員、布農族的 Savungaz Valincinan 以自己為例,漢名叫「撒丰安」的她,不想再解釋:「我不是撒小姐!」她說,過去戶政機關都以羅馬字「大家會看不懂」等大家看的懂才能開放。但她質疑,無論教育或政策完全沒有相關作業,是要原住民族等多久?難道《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發展法》是騙局?

「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訴求:族名單列、尊重原民文字、多元文化呈現、落實正名正義(圖片提供:台灣人權促進會)

「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訴求:族名單列、尊重原民文字、多元文化呈現、落實正名正義(圖片提供:台灣人權促進會)

「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號召許多原民青年,至各縣市戶政事務所申請單獨使用族語拼音,未來將以被拒絕的文件進行訴願,希望未來身分證上能單列族名就好。

「鮭魚可以,為何民住民族語不可以?」行動小組成員、布農族的 Savungaz Valincinan 指出,先前的「鮭魚之亂」,漢人可以改各式各樣的海鮮名字,這讓原住民族人很錯愕,因為長期爭取用族語拼音呈現在身分證上,卻一直受到忽視,也無法被社會討論。

Savungaz Valincinan 說,現行規定即便原住民族可以恢復傳統姓名,但國家強制我們用不合適、發音不正確的「中文」標示出來。她以自己舉例,她被強制要有個漢文名叫「撒丰安」:「但我不是撒小姐!」她指出,每次去辦證件或到餐廳預約,都要花很多時間解釋自己不是「撒小姐」。

漢文翻譯無法精準還原族名

泰雅族的 Bawtu Payen 則說,他的名字「 Bawtu Payen 」,大家一定不知道怎麼發音,也不知華語怎麼寫。不過就連他自己也是被迫使用漢人方式,勉強音譯族名。他無奈表示,原住民這麼用心努力學習漢字、華語,但是漢人和這個國家卻沒有同理心,不願理解原住民的名字和代表意義。

目前是學生的阿美族人 Yusiko Falahan 則指出,她在學校必須用漢名呈現名字。寫作業時,老師甚至說不可以把族名寫在漢名後面,只因為老師會覺得:「那是什麼東西?」

Savungaz Valincinan 補充,過去戶政機關、內政部對此的相關回應都很荒謬,認為依照《憲法》第 23 條,為了公共利益可以限制相關權利,並表示:「大家會看不懂」。認為要大家看懂時候就會來開放。

「請問到底是要等到什麼時候?」 Savungaz Valincinan 直指,當相關社會或主流教育和政策上,完全沒有這樣作業,難道是要等一百年後嗎?她質疑,《原住民族語言發展法》、《國家語言發展法》難道是騙局?原住民要什麼時候才不是次等公民,能夠做自己?

賽德克族的 Tanax Yagaw 則說明,Tanax 是來自阿祖的名字,Yagaw 則是爸爸名字,這是族裡的傳承方式。他表示,很希望透過拼音拼出來,因為漢字的音譯,有些字母很難去發音。像是他的「Tanax」最後一個音是氣音,但漢字中沒有一個字能去完整表達這樣的發音,變成被迫選擇個不一樣的字去代表。他質疑:「這真的是我們名字嗎?還是被強加在一個『大家看得懂』的主流文化下?」

「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成員、布農族的 Savungaz Valincinan(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以我的族名呼喚我」行動小組成員、布農族的 Savungaz Valincinan(資料照,攝影/廖昱涵)

「便利性」成制度性歧視原住民的藉口

臺大社工系助理教授、來自花蓮太魯閣族的 Ciwang Teyra 指出,在太魯閣族文化中,孩子的姓名和家長是連在一起,是種世代、土地、家屋、家族間的連結,族名呈現有很關鍵的意涵。

Ciwang Teyra 說,在臺灣社會中,自己被要求必須有「漢名」,但其實她對外很少自稱漢名,因為這個名字和自己沒有關係。但當要辦理一些正式手續或填表單,都必須要用漢名並列族名:「每次在做這件事情,都很像被環境、制度歧視。」

Ciwang Teyra 表示,每次要求恢復單列族名,都會被政府以顧及「便利性」為由拒絕。但她質疑,這到底是便利到誰?是主流社會嗎?要為了少數人更改系統設計很不方便,所以原住民就要接受漢名並列?她認為,這背後反應的是「漢文化為主的優越感」,是種族歧視。原住民族不是說要求明天就要改出來,但已經要求幾十年,從未得到正面回應。

Savungaz Valincinan 也質疑,2030 年的雙語國家政策,認為學習外國人的語言很重要,但為何認識原住民族語拼音對於政府來說,卻好像會對於社會造成傷害或衝擊?她反問,若英文可以成為重要政策,原生於這塊土地的文字和語言,為何不是所有臺灣人該認識的文化?

身為阿美族的林承慶,一開口就先失落坦言:「他們很幸運是擁有族名的一代,而我是失去名字的一代。」他指出,《姓名條例》第 1 條和第 4 條規定,原住民傳統的羅馬拼音族名必須搭配中文名的方式呈現。但現在漢人使用中文姓名,不被要求用其他語言並列,這有差別待遇,已經違憲。

林承慶也表示,「姓名」是漢人的文化和脈絡,原住民的文化並非這麼簡單。有些是「親子聯名制」、有些是「世族名」,也有的與父姓或母姓有關,非常多樣。單純用「姓氏」的概念,難理解原住民的文化。他說,臺灣已經通過《兩公約》,也承認原住民傳統文化。而姓名作為傳統文化實踐方式,更需要尊重原住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