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真的有錢嗎中媒揭露14 億人口超過 13 億人月收入低於台幣 22K

作者
發佈時間 2020/6/10 10:48:49
最後更新 2020/6/15 09:20:29

中國人真的有錢嗎?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 5 月 28 日在中國全國人大會議閉幕後的中外記者會指出,中國有 6 億民眾,平均每月收入也就人民幣 1000 元(約新台幣4200元)左右,「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引起輿論譁然。中國財經媒體《財新網》引述北京師範大學和中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指出,李克強的數據無誤,並揭露中國在去年,14億總人口中,有超過 13 億人的月收入不足人民幣 5000 元(約新台幣 20890 元),低於在台灣飽受批評的最低薪資 22K。此數據等於狠狠打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大力鼓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口號,也引起國際對中共政府內部,習近平與李克強之間鬥爭的關注。

李克強在中國全國人大後揭露「中國有 6 億人月收不足 1000 元」,等於狠狠打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大力鼓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口號。(圖片來源:中新網)

李克強在中國全國人大後揭露「中國有 6 億人月收不足 1000 元」,等於狠狠打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近年大力鼓吹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口號。(圖片來源:中新網)

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的研究員萬海遠、孟凡強在《財新網》撰文指出,「總理(李克強)講的這個數是中國最為真實的現實國情」,並表示雖然在中國經濟成長帶動下,有相當一部分的群體進入了高收入階層,但事實上中國的社會結構仍是以中低收入族群為主,更有一大部分的中國人掙扎於溫飽,但這群人往往遠離公眾目光,也沒有渠道發聲,是中國社會「沈默的大多數」。

而這「沈默的大多數」有多巨大呢?據北京師範大學中國收入分配研究院的資料,全中國有 39.1% 的人口月收入低於人民幣 1000 元,以中國國家統計局的人口數據來換算,可算出全中國有 5.47 億人月收不足人民幣 1000 元,而月收入在 1000 到 1090 元人民幣之間的人口則有 5250 萬人,因此中國月收入在 1090 元人民幣以下的人口總數大約是 6 億人,符合李克強提出的數據。

補充:人數單位為「億」者,四捨五入到小數第一位;單位為「萬」者,四捨五入到個位數。(製圖:沃草)

補充:人數單位為「億」者,四捨五入到小數第一位;單位為「萬」者,四捨五入到個位數。(製圖:沃草)

雖然《財新網》聲稱中國國家統計局使用的「月收入」指的不是薪資收入,而是「人均可支配收入」,在計算時扣除了個人所得稅、私人轉移支付和社會保險費用,用以評估中國家庭是否足以負擔食衣住行等必要開支,但就如李克強在記者會也提到,「1000 元在一個中等城市可能租房都困難」,雖然中國一再利用「大外宣」宣傳中國富強的形象、中國政府在一帶一路的各國「大撒幣」,中國富人也經常展現驚人的消費力,但實際上,中國有 94.87% 的人口、13 億 2823 萬人的月收入不足 5000 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20890 元),低於台灣最低薪資(新台幣 23800 元)。

進一步細看,中國有 69% 的人口、1 億 7263 萬人的月收入在 2000 元人民幣(新台幣 8340 元)以下,而月收入超過台灣最低薪資的人口數約略 7000 萬,只佔了全中國人口總數 5% 左右。

中國 14 億總人口中,有超過 13 億人的月收入不足人民幣 5000 元(約新台幣 20890 元),低於在台灣飽受批評的最低薪資 22K。(圖片來源:Pixabay)

中國 14 億總人口中,有超過 13 億人的月收入不足人民幣 5000 元(約新台幣 20890 元),低於在台灣飽受批評的最低薪資 22K。(圖片來源:Pixabay)

其實,中國國家統計局去年在一份報告中,將「中產收入」定義為月收入 2000 到 5000 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8340 到 20890 元)時,已經遭到中國網友的不滿和嘲笑。港媒《南華早報》當時報導,許多依定義應被歸類為「中產階級」的中國人,尤其是中國年輕人,對這項數據定義格外不滿,他們普遍認為自己收入很低,而龐大的生活成本也讓他們不認為自己是中產階級。

而該份報告還將月收入 5000 至 10000 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20890 到 41780 元)定義為「相對較高」收入,月收入超過 10000 元人民幣(約新台幣 41780 元)即為「高收入人群」。

中國人在網路上不滿的反應,促使中國國家統計局發表聲明,澄清該「中產收入」的定義僅適用於該報告,表示該用詞「與一般意義上的收入等級無關」。

另一方面,據《聯合報》報導,在李克強揭露中國有 6 億人收入低於 1000 元人民幣之後,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求是雜誌」隨後刊登習近平署名文章稱,中國已基本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成效比預期好。外界認為,這是對李克強言論的緊急滅火,也懷疑中國目前的「習李體制」已經出現分歧。

BBC 報導,在今年 6 月初李克強高度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是「人間的煙火」、「中國的生機」,中國共產黨北京市委員會機關報《北京日報》隨後卻在 6 月 6 日評論,「地攤經濟不適合北京」,認為地攤經濟「不利於營造和諧移居環境的經濟業態」,會造成「街道髒亂、假冒偽劣、噪音擾民、遊商滿街、堵塞交通、不衛生不文明等曾經的城市頑疾一旦捲土重來,之前的治理成果都可能付諸東流」。而中國央視也認為,地攤經濟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

李克強公開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中共黨媒卻在一週內接連攻擊批評「地攤經濟」。

李克強公開稱讚「地攤經濟」能創造就業崗位,中共黨媒卻在一週內接連攻擊批評「地攤經濟」。

這些對地攤經濟的批評聲浪,加深外界對中國領導人習近平和李克強之間存在鬥爭的懷疑。

《法國國際廣播電台》報導稱,受美中貿易戰影響和武漢肺炎疫情衝擊,中國經濟嚴重下滑,李克強希望藉由提倡「地攤經濟」,推出鼓勵失業人士做小販謀生,卻在不到一個星期內,就遭中共中央宣傳部(中宣部)下令封殺,不但媒體被要求全網查刪有關地攤經濟的報道,就連設在中宣部底下的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辦公室裡,有關地攤經濟的正式文件亦被作廢刪除。

報道稱,多位學者與專家認為這一系列的事件反映「習李鬥」白熱化,李克強以鼓勵經濟民粹主義的發展,來對抗習近平的政治民粹主義,而武漢肺炎造成中國經濟打擊、失業率上升,甚至讓一向誇耀 GDP 成長的中國政府在今年的兩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工作報告中選擇不再設定 GDP 成長預期目標,因此長期被控制權力的李克強不願擔負習近平任內造成的政治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