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出現民主防衛焦慮 中研院學者蘇彥圖臺灣人必須建立守衛民主共識

發佈時間 2020/1/22 11:31:21
最後更新 2020/1/22 11:31:23
<strong>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蘇彥圖日前受臺灣守護民主平台邀請,在「民主防衛的政治正當性基礎與民主政治敵我化的挑戰」論壇中,對《反滲透法》及民主防衛機制的必要性及困境,發表看法。(攝影/蕭長展)</strong>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蘇彥圖日前受臺灣守護民主平台邀請,在「民主防衛的政治正當性基礎與民主政治敵我化的挑戰」論壇中,對《反滲透法》及民主防衛機制的必要性及困境,發表看法。(攝影/蕭長展)

去年底通過的《反滲透法》被輿論視為臺灣建立民主防衛機制的重要進程,但仍難完全擺脫可能損害人民權利的抨擊和質疑。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蘇彥圖日前(17日)在一場論壇指出,《反滲透法》的立法過程凸顯臺灣社會的「民主防衛焦慮」,對中國紅色不做防範可能讓威權滲透成功,但同時又擔憂不慎越界可能侵害人權,這種焦慮來自社會的政治立場分歧走向極端,民眾難以對超過民主底線、應該要阻止的事情形成「政治道德共識」,若生爭議更有陷入政治紛爭泥沼的風險。蘇彥圖表示,要化解這種困境,臺灣社會應該要對如何守衛民主取得共識,這也是臺灣接下來的民主防衛路途上,政府和社會都必須面對、處理的難題。

針對 2020 年大選後局勢,臺灣守護民主平台今年度年會以「2020 選後的臺灣新局與挑戰」為主題,邀請專家學者進行解析。民主平台理事、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蘇彥圖受邀,在其中一場「民主防衛的政治正當性基礎與民主政治敵我化的挑戰」論壇中,對《反滲透法》及民主防衛機制的必要性和困境,發表看法。

社會立場分歧難形成「政治道德共識」,民主防衛機制恐陷政治混戰

從《反滲透法》遭遇的輿論抨擊和質疑,蘇彥圖認為,這透露了臺灣正在面臨「民主防衛焦慮」。他指出,面對中國威權銳實力,如果臺灣社會不做任何防範,可能會導致中國成功滲透及干預臺灣,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必須要建立自我防衛的機制,但也存在著「人權水準變得跟中國一樣」的擔憂。這正是民主的臺灣社會目前要建立民主防衛機制,所面對的一大難題。

臺灣社會的「民主防衛焦慮」所凸顯的,還包括民主社會政治立場分歧走向「極端化」、造成難以取得共識的深層因素,以及社會建立或啟動防衛機制時,可能陷入政治口水泥沼的困境。

以美國總統川普因涉及向烏克蘭總統施壓、要求協助調查民主黨籍政敵拜登父子,而在去年遭美國國會提出「彈劾案」為例。蘇彥圖指出,民主黨陣營認為,川普的行為已經是外患罪,但共和黨陣營則認為,川普跟烏克蘭總統的聯繫只是一般的政治作為,發動彈劾的民主黨才是在「搞政變」。他表示,「彈劾」也是民主防衛機制的一環,目的是防止內部權力腐化,但因為美國國內不同的政治立場走向極端,因而導致這項防衛機制陷入政治口水,呈現失靈狀況。

蘇彥圖認為,美國總統川普遭國會彈劾及該案陷入兩黨政治攻防的情況顯示,在民主社會政治立場分歧、走向極端的趨勢下,政治立場不同的人們,難以對超過民主底線、應該阻止的事情取得「政治道德共識」。從美國的例子再看到臺灣《反滲透法》遭遇的困境,蘇彥圖表示,如果無法形成廣泛社會共識,恐怕也會被貼上政治操作標籤,簡化成黨派立場不同的政治爭議。

面對網路時代下的外國勢力威脅,政府更需「制度創新」思維

對於當前臺灣「民主防衛焦慮」的困境,蘇彥圖認為,現在的討論焦點幾乎都放在臺灣做為一個民主國家,可以或不能做什麼,卻比較缺乏從中國滲透介入的原因、要達到的目的、民主能如何防衛,來進行釐清及討論。

蘇彥圖指出,臺灣社會應該去思考中國介入的原因,並且把包含在其中各層次的戰略目的加以釐清。譬如,中國可能希望藉由有能力操控臺灣選舉,來扶助特定人選,把臺灣總統「特首化」;或者中國可能希望學習 2014 年俄羅斯以支持烏克蘭領土克里米亞地區舉辦「脫烏入俄」公投、宣稱併入俄國是當地人意願,並藉此併吞的模式;還有如果無法短期內達成上述目的,中國又是否會把目標放在讓臺灣人對民主失去信心,轉而認同中國威權統治的心理戰。

蘇彥圖認為,如果能對中國介入的目的、方法做出釐清,臺灣社會就能進一步思考,民主防衛機制要抵擋的目標是什麼,又該怎麼做才能獲得成功。另一方面對於《反滲透法》,臺灣社會也應該進一步思考,要怎麼樣讓這項法案及未來針對民主防衛的相關立法,更接近社會同意、有共識的基本規範,而不會落入只是特定黨派如民進黨主導通過的政治意象。

蘇彥圖也強調,美國在 1938 年面對德國納粹崛起、宣傳實力大增,制定了《外國代理人登記法》(FARA 法案),但隨著世界已進入網路時代的科技進展下,臺灣在面對中國威權銳實力、打造民主防衛機制時,政府更該強化「制度創新」思維,才有辦法因應挑戰。